合同诈骗属于刑事案件。根据中国法律,合同诈骗行为不仅违反了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同时也触犯了刑法中关于诈骗罪的规定。
性质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这表明合同诈骗是一种利用合同形式实施的经济犯罪活动,其本质是对他人财产权益的侵害,因此被归类为刑事犯罪而非单纯的民事纠纷。
立案标准: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之规定,个人进行合同诈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单位进行合同诈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这一标准明确了何种情况下合同诈骗行为将受到刑事追究。
法律责任:对于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刑法》第224条规定了相应的刑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具体量刑幅度需结合案件具体情况而定。
证据收集与认定: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需要充分搜集并审查相关书证、物证以及电子数据等材料,证明行为人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主观故意及其通过上述手段获取财物的事实。此外,还需注意区分正常商业风险与恶意欺诈之间的界限。
预防机制建设:鉴于合同诈骗频发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层面也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防范意识。例如,《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要求市场主体公开相关信息,增强透明度,有助于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诈骗事件。
总之,合同诈骗作为一项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在我国被视为严重的刑事犯罪。面对此类问题时,除了依法严惩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良好的诚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