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在合同诈骗中,中间人通过赚取差价是否构成犯罪,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与处罚。
- 行为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因此,如果中间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则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 主观故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条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因此,中间人须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明知其行为会造成他人损失,仍希望或放任该结果的发生。
- 客观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的具体行为方式包括:(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中间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进而处分财产,即为客观行为。
- 犯罪数额与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举证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的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因此,在合同诈骗案件中,要证明中间人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及实施了合同诈骗的行为,必须要有确实充分的证据。
综上所述,中间人在合同中赚取差价并不必然构成合同诈骗,但若其行为符合上述条件,则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将面临相应的刑事责任。如遇类似情况,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