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关于冒充公司员工进行合同诈骗的法律责任及法律后果。此行为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诈骗罪的规定,还可能触及其他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冒充公司员工签订虚假合同属于典型的诈骗行为,将依据涉案金额大小受到相应刑事处罚。
依照《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至第一百五十条的规定,当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因此,受害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对于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但构成违法的行为人,公安机关有权给予行政拘留等处罚。
若为公司内部人员所为,则除了承担上述法律责任外,还将面临所在单位按照其规章制度给予的警告、记过直至开除等不同程度的纪律处分。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对严重失信主体采取限制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活动的措施。一旦被列入“黑名单”,个人或企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难以正常开展经营活动。
总之,无论是从刑事、民事还是行政角度出发,冒充公司员工实施合同诈骗都是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严惩。同时,这种行为也会给个人职业生涯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