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核心问题概要:用户想了解在遭遇烂尾楼情形下,若选择停止偿还房贷(即“断供”)并放弃房产,是否仍需继续承担房贷还款责任,以及在面对烂尾楼时,有哪些有效的保房策略可以采取。
资深高级律师视角分析:
房贷合同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已由《民法典》替代)及《民法典》第675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和返还借款。即便房产成为烂尾楼,购房人与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仍然有效,断供意味着违反了贷款合同,借款人仍需承担还款责任。银行有权依据贷款合同追讨剩余贷款本息,并可能采取法律手段如诉讼、拍卖抵押物等措施。
购房合同与开发商责任:针对烂尾楼问题,购房者应首先审视与开发商签订的商品房预售或销售合同,根据《民法典》第577、584条规定,开发商未能按约交付符合条件的房产,构成违约,购房者有权要求其继续履行合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提供了相关法律救济途径。
政府监管与介入:部分城市出台了针对烂尾楼的救助政策,如设立专项基金、引入新开发商接盘等。购房者可积极向当地政府住建部门反映情况,寻求行政干预和解决方案。虽然这些政策并非全国统一,但体现了政府在特定情况下介入解决烂尾楼问题的可能。
集体维权与法律行动:购房者可以联合其他业主,通过集体谈判或法律诉讼的方式向开发商施压,要求继续施工或退款。《民事诉讼法》支持集体诉讼,通过集体力量往往能更有效地引起关注并推动问题解决。
个人信用与后续影响:断供不仅会导致财产损失,还会严重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影响未来贷款、信用卡申请等。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不良信贷信息将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报告中,保留期限为5年。因此,在考虑断供前,务必权衡长远影响。
总结:即便面对烂尾楼困境,购房者直接断供并放弃房产不是明智之举,因其仍将承担房贷合同下的还款义务。建议购房者积极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利用法律手段追究开发商责任、参与集体维权、寻求政府帮助等多元化策略,以保护自身权益,同时避免因断供而产生的额外法律责任和信用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