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出的问题主要关注当前是否确实存在多地持续出现“弃房断供”的现象,以及这种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和后果。
资深高级律师分析
-
“弃房断供”的定义与现状
- “弃房断供”是指购房者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无法继续偿还按揭贷款,而选择放弃房产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08条:“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一)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二)建设用地使用权;(三)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四)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五)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六)交通运输工具;(七)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 目前,各地确实有报道显示部分购房者因经济压力选择“弃房断供”,但具体数据和范围需要进一步核实。
-
法律后果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购房者“弃房断供”属于违约行为,银行有权要求其继续履行还款义务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 银行通常会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欠款,包括但不限于提起诉讼、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36条:“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
信用影响
- “弃房断供”不仅会导致法律纠纷,还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22条:“征信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保障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并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保障信息安全。”一旦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将对购房者的信用评分造成严重影响,未来在贷款、信用卡申请等方面可能受到限制。
-
银行的权利与义务
- 银行作为贷款方,在借款人违约时,有权依法处置抵押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3条:“本法所称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本法第三十四条所列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 银行在处置抵押物时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程序合法合规,不得侵害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
政府的监管与支持
- 政府在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同时,也会对“弃房断供”现象进行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5条:“国家实行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房地产价格评估,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评估程序,以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各类房屋的重置价格为基础,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评估。”
- 对于因经济困难无法继续还款的购房者,政府可能会提供一定的救助措施,如延期还款、减免利息等,以缓解其经济压力。
总结
“弃房断供”是一种违约行为,不仅会导致法律纠纷,还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建议购房者在遇到经济困难时,及时与银行沟通,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