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弃房是指购房者在按揭贷款购买房产后,因个人经济状况恶化等原因,无法继续偿还银行贷款,且房产价值低于剩余贷款额,购房者主动放弃房产,不再支付贷款的行为。这种行为在中国法律框架下可能涉及民事、合同、担保、物权及破产等多个法律领域。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678条,债务人应当按照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履行债务。断供弃房意味着债务人未按约定期限履行还款义务,构成违约。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
合同与担保:购房合同中通常包含贷款条款和抵押条款。根据《民法典》第394条,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这意味着银行作为债权人,有权依法处置抵押物(即房产),以弥补贷款损失。
物权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91条,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这表明,购房者在断供后,未经银行同意,不能随意处置房产。
个人破产制度:中国于2020年实施了《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虽然目前仅在深圳试点,但标志着个人破产制度的初步建立。对于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个人,可申请破产保护,通过债务重组或清算程序,合理解决债务问题。这为断供弃房者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法律责任与后果:断供弃房不仅会导致个人信用受损,还可能面临银行的法律追索,包括但不限于催收、诉讼、财产查封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7号)第24条,买受人未按期支付房价款,出卖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买受人承担违约责任。
总之,断供弃房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法律问题,涉及多方面的法律关系。购房者在面临经济困难时,应积极与银行沟通,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避免因断供弃房而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同时,了解和利用现有法律制度,如个人破产制度,也是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