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是关于“断供弃房”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即在无法继续偿还房贷的情况下,选择放弃房产并停止还贷会面临哪些法律风险和后果。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贷款合同的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675条的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如果借款人未按期还款,构成违约,银行有权要求借款人立即偿还全部借款本金及利息。此外,《民法典》第577条指出:“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抵押物处置权:《民法典》第401条规定,“抵押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这意味着银行有权通过司法程序拍卖房产以弥补损失。
信用记录影响:《征信业管理条例》第16条明确指出,“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如果借款人断供,将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对未来的贷款、信用卡申请等产生负面影响。
个人财产追索:若拍卖房产后仍不足以清偿债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3条,“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但即便如此,银行仍有权依法追索剩余债务。
地方政府政策影响:部分地区可能出台相关政策,如限制失信被执行人高消费、限制其子女就读私立学校等措施,进一步增加违约成本。
综上所述,在面临断供弃房的情况时,借款人应充分了解自身面临的法律风险,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制定应对策略,避免因一时之急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信用损害。
总结:断供弃房不仅会导致个人信用受损,还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资产被强制执行的风险。因此,在做出决定前,建议咨询专业人士,寻找最优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