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保房”这一概念主要指在购房者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偿还房贷时,银行或金融机构不立即执行房产拍卖或收回,而是给予一定宽限期或采取其他措施,以保护购房者的住房权益。从法律视角看,这涉及合同法、物权法、民事诉讼法等多个领域的规定。
合同法角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8条,当事人一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不能履行债务的情形时,可以中止履行合同义务。但“断供保房”并非合同法直接规定的权利,而是基于合同双方协商或特定政策指导下的安排。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银发〔2020〕29号)中,鼓励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
物权法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79条规定了抵押权人的权利,但同时也规定了抵押人有权请求抵押权人及时行使抵押权,避免财产价值过度贬损。这为“断供保房”提供了理论基础,即在一定条件下,购房者有权要求银行在适当时间内处理抵押物,而非立即执行。
民事诉讼法角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即使购房者未能按时还款,银行需通过诉讼程序才能执行抵押物,这为购房者争取时间提供了法律途径。同时,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也会考虑被执行人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宽限期。
房地产管理法角度:《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虽未直接提及“断供保房”,但其第36条强调了房地产交易应当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这也为购房者与银行之间就贷款问题达成协议提供了法律框架。
金融监管政策角度:近年来,中国银保监会多次发布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困难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延期还本付息、降低利率等措施,间接支持了“断供保房”的实施。
综上所述,“断供保房”并非一项法定权利,而是基于合同自由原则和特定情况下的人性化金融政策。购房者在面临断供风险时,应积极与银行沟通,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了解并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应本着诚实信用原则,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既保障了购房者的居住需求,也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