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弃房断供”这一现象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在法律上如何界定和处理。
一、概念界定 “弃房断供”是指购房者因无力偿还按揭贷款而放弃房产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63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另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因此,如果购房者长期不偿还贷款,银行有权解除借款合同并要求借款人承担违约责任。
二、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95条,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这意味着,一旦购房者停止还款,银行有权通过法律程序处置抵押房产,以清偿贷款。
三、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2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77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四、司法实践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支持银行的诉讼请求,判决借款人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并允许银行对抵押房产进行拍卖或变卖。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20〕17号)第29条规定,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也可以一并主张,但总计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五、风险提示 购房者在决定“弃房断供”前应充分考虑其法律后果,包括但不限于信用记录受损、财产损失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征信业管理条例》第14条,征信机构采集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这意味着,即使房产被银行收回,购房者的不良信用记录仍会保留多年,影响其未来的金融活动。
综上所述,“弃房断供”确实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象,但其法律后果严重,购房者应谨慎对待。建议在遇到经济困难时,及时与银行沟通,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