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弃房是指房屋贷款借款人因各种原因(如经济困难、房价下跌等)停止偿还银行贷款,并主动或被动放弃房屋所有权的行为。用户想了解这一行为的法律后果、银行可能采取的措施、个人信用影响、法律责任及如何妥善处理此类问题。
断供首先会导致借款合同违约,银行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已由《民法典》替代)的相关规定,要求借款人继续履行合同、支付逾期利息乃至解除合同。《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银行在借款人断供后,通常会先进行催收,若催收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及双方签订的抵押合同,银行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房产,所得价款优先受偿。同时,《商业银行法》第四十条也赋予了银行这一权利。
断供行为会被记录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严重影响借款人的个人信用评分。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为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5年,这意味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借款人申请贷款、信用卡等金融服务将受到限制。
除上述经济责任外,如果借款人恶意逃避债务,还可能面临民事诉讼甚至刑事追责。《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即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面对断供风险,借款人应尽早与银行沟通,尝试协商还款计划变更,如延期还款、减少月供等。《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规定了情势变更原则,即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此外,寻求法律咨询,了解自身权益,也是明智之举。
断供弃房不仅会导致财产损失,还会严重影响个人信用并可能招致法律责任。面对经济压力,积极与银行沟通、寻求法律帮助,利用现有法律框架内的解决方案,是更为理智和负责任的做法。通过合法途径妥善处理债务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