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问题核心在于:选择弃房断供后,借款人将面临哪些具体的法律后果和经济损失,以及这些后果背后的法律依据。
贷款合同违约责任:弃房断供首先构成对与银行签订的《个人住房贷款合同》的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借款人需承担逾期利息、罚息及违约金等经济责任。
房屋被拍卖风险:银行在借款人长期未还款的情况下,有权依据贷款合同中的抵押条款,向法院申请对抵押房产进行拍卖。《民法典》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差额追偿:房产拍卖所得若不足以覆盖剩余贷款本金、利息及银行为实现债权所支付的费用(如诉讼费、律师费、拍卖费等),银行有权继续向借款人追偿剩余款项。《民法典》第七百条对此有明确规定:“债权人可以请求债务人给付相应的金钱。”
信用记录受损:断供行为会被记录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影响借款人的信用评分,导致未来融资、信贷活动受限。《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不良信息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
可能的法律诉讼:银行除申请拍卖房产外,还可能直接对借款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诉讼过程中,借款人还需承担相应的诉讼成本和时间成本,且败诉可能性大。
弃房断供不仅会导致借款人面临高额的经济负担,包括但不限于逾期利息、罚息、违约金、可能的房屋价值贬损损失,还会严重影响个人信用记录,限制未来的金融活动空间。同时,这一行为还可能引发法律诉讼,增加额外的诉讼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在做出弃房断供决定前,应充分评估上述法律后果,寻求与银行协商解决或探索其他合法途径缓解财务压力,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