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了解的是,在面临无法继续偿还房贷的情况下,选择停止还款(即“断供”)是否能保住房产,以及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
首先,从法律角度来看,“断供保房”的逻辑并不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402条的规定:“抵押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就该财产优先受偿。”这意味着,如果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抵押权人有权通过司法程序拍卖或变卖房产以偿还债务。因此,断供不仅不会保住房产,反而会导致房产被依法处置。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673条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这一条款表明,银行有权在借款人违约时采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前收回全部贷款本息,这进一步增加了房产被处置的风险。
第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相关条款,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会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信用状况等因素,但一旦进入执行程序,房产作为抵押物将面临被拍卖的风险,所得款项用于偿还贷款及利息。
第四,从刑法角度来看,故意断供可能导致构成“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3条对贷款诈骗罪有明确规定,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第五,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具体操作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来判断。但是,总体上来说,法律倾向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恶意违约的行为持否定态度。
综上所述,断供并不能保住房产,反而可能导致房产被拍卖,且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法律责任。因此,建议在遇到还款困难时,应积极与银行沟通寻求解决方案,避免采取极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