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出的问题主要关注在“中国楼市中出现的‘弃房断供’现象”上,即购房者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偿还房贷,选择放弃房产的情况,希望了解这一行为背后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出发,针对“弃房断供”的法律问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购房者无法继续偿还贷款时,若双方协商一致,可解除购房合同。但依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因此,即便解除合同,购房者仍需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支付违约金、赔偿银行损失等。
银行追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指出,“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这意味着购房者作为借款人,一旦断供,银行有权依据合同要求购房者偿还剩余本金及利息。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也强调了贷款人的追偿权利。
抵押物处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购房者断供后,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可以通过拍卖或变卖房产来实现债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则进一步明确了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对抵押物的处理方式。
个人信用影响: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购房者断供将导致其个人信用记录受损,影响未来信贷审批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
政府政策与司法实践: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稳定房地产市场,保护购房者权益。例如,2020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强近期房屋交易和产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预售资金监管,保障购房者利益。此外,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倾向于平衡各方利益,既维护银行合法权益,也考虑购房者的实际困难,力求实现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面对“弃房断供”,购房者需充分认识到自身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建议尽早寻求专业法律意见,合理规划解决方案。
总结:购房者在面临“弃房断供”时,不仅要承担违约责任,还可能遭受个人信用损害,并且房产作为抵押物也可能被银行处置。因此,必须审慎对待,积极寻求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