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房断供”这一选择在特定情况下可能缓解债务压力,但需全面评估其潜在法律、信用及经济后果,购房者应当谨慎考虑所有可行的替代方案。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该行为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第一,合同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购房者停止还贷的行为属于违反与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应当承担相应违约责任,如支付逾期利息、罚息等。
第二,抵押物处置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银行作为贷款发放方和房屋抵押权人,有权对抵押房产进行处置,不足部分仍由借款人继续偿还。
第三,个人信用记录影响。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信息提供者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购房者断供后,银行会将该不良记录上报至央行征信系统,影响个人信用评分,未来办理信用卡或申请贷款时都会受到限制。
第四,法律责任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四)恶意透支的。”如果购房者存在故意隐瞒还款能力等欺诈行为,则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
第五,社会道德评价。虽然法律并未禁止购房者断供行为,但从社会公德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容易造成不良示范效应,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建议当事人通过与银行协商调整贷款期限、降低利率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问题。
综上所述,“弃房断供”虽可暂时逃避债务负担,但将面临高额违约金、信用污点甚至刑事责任等严重后果。因此,建议购房者充分考虑自身情况,积极寻求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