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的核心在于了解上海地区因断供(即停止支付房屋贷款)而引发的弃房数量情况,以及这一行为可能涉及的法律后果。具体而言,用户希望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全面解析与断供弃房相关的五个法律要点,并引用中国最新、完整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
贷款合同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2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第674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未按期支付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断供即意味着借款人未能履行贷款合同中约定的还款义务,构成违约,银行有权要求借款人立即清偿全部债务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处置抵押物。
抵押权实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担保物权编第394条至418条,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这意味着,如果借款人断供,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可以申请法院拍卖、变卖抵押房产,以所得价款优先偿还贷款本金、利息及相关费用。
民事诉讼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银行在借款人断供后,可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请求法院判决借款人偿还债务并执行抵押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3条规定了起诉条件,第223条至238条则详细规定了执行程序。
信用记录影响:断供行为将严重影响借款人的个人信用记录。《征信业管理条例》第16条指出,逾期未还的贷款信息会被纳入个人信用报告,影响未来的贷款、信用卡申请等金融活动。
法律责任与救济途径:除上述民事责任外,严重者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条款,如涉嫌诈骗罪等。但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提供了多种救济途径,如协商调解、仲裁等非诉讼解决方式,以及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法院申请债务重组或破产保护。
综上所述,断供弃房不仅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法律后果,包括但不限于高额罚息、资产被强制执行、信用受损等,甚至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因此,面对财务困境,借款人应积极与银行沟通,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避免采取断供这一极端措施。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遵循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银行及社会公共利益,寻求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