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意在了解:常州市是否存在“断供保房”现象,以及这一行为在法律层面如何定性与处理。作为资深高级律师,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详细解析,援引最新、完整的中国法律依据。
一、断供定义与法律后果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和《贷款通则》第七条,断供即借款人(购房者)未按借款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偿还房贷的行为。断供将导致银行有权依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追究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补交欠款、支付逾期利息、罚息及提前收回全部贷款等。
二、保房意愿的合法性
购房者断供的初衷虽为“保房”,但断供本身并非法定的房屋保留方式。我国《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为担保债务履行,债务人或第三人可将其财产抵押给债权人。购房者的房产已设定抵押权,若断供,银行作为抵押权人有权依法处分抵押物(即房产),以实现债权,而非仅依购房者意愿就能“保房”。
三、断供后的司法程序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七条,银行在催收无果后,可向法院申请拍卖、变卖抵押房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网络司法拍卖的程序,断供房产将进入司法拍卖流程。此时,购房者面临丧失房屋所有权的风险。
四、特殊情况下“断供保房”的可能性
在特定情形下,如经济困难导致暂时无法还款,购房者可依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条与银行协商变更合同条款,如调整还款计划或申请延期还款。此外,若符合《破产法》第二条规定的条件,购房者还可申请个人破产,通过破产重整或和解程序寻求债务减免,以期在遵守法律框架下实现“保房”。
五、法律责任与风险提示
断供不仅可能导致房产被拍卖,还可能影响个人信用记录,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不良信用信息将被记入个人信用报告,对后续信贷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恶意透支信用卡等用于支付房贷且数额较大,经发卡银行两次有效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未归还的,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综上所述,常州市存在购房者因各种原因断供的情况,但“断供保房”在法律层面缺乏合法依据。断供将引发一系列法律后果,包括违约责任追究、房产被司法拍卖、信用受损乃至刑事责任。购房者在面临还款困境时,应积极与银行协商解决方案,或寻求法律途径如破产制度保护,而非采取断供这种违法且风险极高的方式“保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