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概述:用户希望了解“弃房断供”政策的法律内涵、涉及的法律责任、对购房者权益的影响、银行的应对措施、以及相关法规依据,期望以资深高级律师的专业视角进行全面解析。
一、法律内涵:“弃房断供”是指购房者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停止偿还按揭贷款,主动或被迫放弃其已购房屋所有权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断供行为本质上违反了借款合同中关于还款义务的约定,构成违约。
二、法律责任: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因此,弃房断供者不仅面临银行追偿剩余贷款本金及利息,还可能被追究逾期罚息、诉讼费用、律师费等额外损失(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九条)。此外,信用记录严重受损,影响未来金融活动。
三、购房者权益影响:断供后,银行有权依据《民法典》第三百九十四条及《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九条之规定,行使抵押权,对抵押房产进行拍卖、变卖以清偿债务。购房者将丧失房屋所有权,且若拍卖价款不足以覆盖全部债务,仍需对差额部分负责(《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六条)。同时,购房者在房屋增值部分无权主张任何权益。
四、银行应对措施:银行通常会先进行催收,若无效,则可能启动司法程序,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抵押权(《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八条)。此外,根据《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商业银行有权在贷款人未按约定偿还本息时,从其在本行开立的其他账户中扣收贷款本息。银行亦可能将断供者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加大其生活与经营压力,迫使其履行还款义务。
五、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法》、《商业银行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对“弃房断供”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规范体系。
总结:弃房断供不仅是对借款合同的严重违背,可能导致购房者丧失房屋所有权、承受巨额经济损失和信用污点,还面临银行多途径的强制追偿。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处理此类事件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依据,强调合同严守与诚信履约原则,警示购房者应审慎评估自身还款能力,避免陷入断供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