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的核心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揭购房者是否可以主动选择停止偿还贷款(即“断供”),以及这种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作为资深高级律师,我将从五个关键视角进行详细剖析:
合同法视角:按揭购房实质上涉及两份法律关系,一是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二是购房者与银行之间的借款合同(按揭贷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购房者签订贷款合同后,承诺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断供即构成违约。
物权法视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购房者在未清偿全部贷款前,银行对抵押房产享有优先受偿权。若断供,银行有权依据《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五条申请法院拍卖、变卖抵押房产以实现债权。
金融监管视角: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严格风险防控,购房者断供将直接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可能触发银行催收、诉讼甚至列入征信黑名单等应对措施。参照《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五条,贷款人应定期跟踪检查,及时发现借款人违约情况。
民事责任视角:断供不仅导致房产被处置,还可能产生额外的法律责任。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一十二条,银行可要求购房者支付逾期利息、罚息及实现债权的费用(如诉讼费、律师费等)。严重者,银行还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条,主张年利率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违约金。
刑事责任视角:在特定情形下,断供行为可能触犯刑法。如购房者明知无偿还能力而大量举债购房,断供后拒不配合银行处置房产,导致银行重大损失的,可能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或贷款诈骗罪。
综上所述,按揭购房者虽在理论上可以主动断供,但此举将严重违反贷款合同约定,引发银行强制执行抵押权、追偿损失、影响个人信用记录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甚至触犯刑法。因此,断供并非解决财务困境的明智之举,购房者应积极寻求债务重组、延长还款期限等合法途径,以维护自身权益并履行法定还款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