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询问关于“房市弃房断供”的问题,核心关注点在于:在面临经济压力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继续履行房贷合同义务时,选择主动放弃房产并停止还贷(即“弃房断供”)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风险及应对策略。以下从五个法律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违约责任:根据《民法典》第577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弃房断供行为构成对贷款合同的根本违约,银行有权要求借款人立即偿还剩余全部贷款本金、利息及可能产生的罚息(参见《贷款通则》第22条),甚至追究其违约金。
抵押权实现:《民法典》第390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当借款人弃房断供后,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可依法申请法院拍卖抵押房产,以所得款项优先偿还贷款本息(参照《民事诉讼法》第236条)。
信用记录影响: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16条,贷款逾期信息将被纳入个人信用报告。弃房断供会导致严重的信用污点,影响借款人未来获取信贷、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机会。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发布的《个人信用报告解读》明确指出,贷款违约信息最长保留期限为五年。
税务问题:若房产被强制拍卖,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税务机关享有优先于其他债权人追缴税款的权利。此外,《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房产转让所得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弃房断供可能导致借款人额外承担税款及滞纳金。
诉讼风险:银行在催收无果后,可能会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借款人不仅需承担败诉风险,还可能因未按时参加诉讼而被缺席判决,甚至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面临消费限制、出行限制等严厉惩戒。
综上所述,弃房断供不仅是对贷款合同的严重违约,可能导致房产被拍卖、信用受损、税务负担增加以及面临诉讼风险等一系列严重法律后果。在面临还款困难时,建议借款人积极与银行沟通协商,寻求贷款展期、利率调整、债务重组等解决方案,或通过法律途径如破产清算(适用于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寻求债务减免,以最大程度降低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