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关注的核心是:在遇到经济困难或其他特定情况下,个人若选择停止继续支付购房贷款(即“断供”),将面临的法律后果及可能的解决途径,特别是关于房屋被银行收回、个人信用影响、剩余债务处理、法律责任及如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等方面。
房屋回收与拍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95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借款人连续多期未偿还贷款,银行作为抵押权人有权请求法院拍卖、变卖抵押的房产以偿还贷款。这一过程不仅可能导致失去房产,且拍卖所得若不足以覆盖贷款本息及相关费用,借款人还需补足差额。
个人信用记录受损: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16条,借款人的违约信息将被记录在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直接影响其未来的贷款申请、信用卡办理等,甚至影响就业和租房等日常生活领域。
剩余债务责任:即便房产被拍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462条,借款人仍需对拍卖后未清偿的贷款本金、利息及因执行程序产生的费用负责。这意味着断供不仅损失房产,还可能背负更多债务。
法律责任:在极端情况下,如果借款人故意逃避债务,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相关条款,如构成“贷款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但一般情况下,断供属于民事违约,主要承担民事责任。
合法维护权益途径:面对经济压力导致的还款困难,借款人应尽早与银行沟通,尝试协商调整贷款条件(如展期、利率优惠)依据《商业银行法》第40条,银行有义务合理考虑借款人的实际困难。同时,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原则的相关规定,争取合法权益。
断供商品房不仅会导致房产丧失,还会严重影响个人信用,增加财务负担,并可能涉及法律责任。面对还款难题,主动与银行沟通协商,探索调整贷款条件,以及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是更为理智和合法的应对方式。在任何情况下,了解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