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问题核心是关于“弃房断供”现象在成都是否尤为突出,以及这一行为背后的法律后果与风险。具体而言,用户希望通过资深高级律师的视角,深入剖析弃房断供涉及的法律责任、合同履行、银行追偿、房产处置及个人信用影响等五个方面,并希望获得最新的中国法律依据支持。
合同法视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购房者选择弃房断供,实质上是违反了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需承担违约责任。银行有权要求借款人继续履行合同,支付逾期利息,并可能要求支付违约金。
房产抵押权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五条,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因此,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在借款人断供后,有权启动法律程序处置抵押房产以偿还贷款。
银行追偿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至五百分七十九条,借款人违约时,银行除可就抵押物优先受偿外,若处置房产所得不足以清偿贷款本息及相关费用,银行仍有权向借款人追偿剩余债务。
个人信用影响: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不良信息(包括未按时足额还款记录)将被记入个人信用报告,影响借款人未来的信贷申请、就业及社会活动。长期或多次的违约记录可能导致借款人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面临更广泛的限制。
特殊情况下法律保护:在特定情况下,如借款人因不可抗力导致经济困难,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条,可主张减免责任。但需注意,此情形下的减免需经过法院认定,且借款人通常需提供充分证据。
弃房断供不仅违反了与银行的合同约定,引发一系列法律后果,包括但不限于房产被强制执行、额外财务损失、个人信用受损,甚至可能面对后续的债务追偿,对个人及家庭的长远影响深远。鉴于此,建议购房者在遇到经济困难时,应积极与银行沟通,寻求贷款重组、延期还款等解决方案,避免采取极端的断供行为。在法律框架内合理维权,才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