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的意图是了解在中国,什么样的行为会被视为合同诈骗,以及司法机关在何种情况下会启动合同诈骗的刑事立案程序。他或她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包括:1) 诈骗罪的定义;2) 合同诈骗的具体表现形式;3) 立案的标准和条件;4) 公安机关对诈骗犯罪的侦查程序;5) 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的审判标准。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里的“数额较大”通常指的是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具体数额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定。
其次,合同诈骗通常涉及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诱使对方签订、履行合同,骗取财物的行为。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伪造合同、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虚构项目或者虚构交易背景等手段。
公安机关对合同诈骗案的立案,主要依据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七十八条,即“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或者犯罪嫌疑人自首,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的公安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这意味着,只要报案内容涉及到合同诈骗,无论金额大小,警方都需要接受并调查。
法院在审理合同诈骗案件时,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重点关注诈骗的故意和欺诈行为是否成立,以及造成的损失情况。
总结来说,用户需要理解,合同诈骗的立案不仅要看诈骗的数额,还关注诈骗行为的存在、故意及后果的严重性。一旦满足这些条件,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执法机关,都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合同诈骗行为进行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