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出的问题是想了解在合同诈骗罪中,行为人采用哪些具体的欺骗手段来实施犯罪活动。作为资深高级律师,我将从五个方面详细解析该法律问题,并引用最新且完整的中国法律依据。
一、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是合同诈骗罪中最常见的欺骗手段之一,具体表现为捏造根本不存在的商品或服务,或者故意隐瞒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此错误认识签订合同。如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购销合同,甲公司虚构自己拥有某批货物的所有权,但实际上这批货物根本不存在,导致乙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了合同,甲公司构成合同诈骗罪。
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规定了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虚假证明文件的行为。例如,甲公司向乙公司提供伪造的产权证书或财务报表等证明文件,以证明其具有履约能力或资产状况良好,从而诱使乙公司与其签订合同。甲公司的行为属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构成合同诈骗罪。
三、冒用他人名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也是合同诈骗罪的一种常见手段。比如,甲公司冒用乙公司的名义与丙公司签订合同,骗取丙公司的财物。甲公司的行为构成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属于合同诈骗罪。
四、利用电子数据进行诈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规定了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利用电子数据进行诈骗的行为。例如,甲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虚假信息,诱使乙公司与其签订合同,骗取乙公司的财物。甲公司的行为属于利用电子数据进行诈骗,构成合同诈骗罪。
五、利用职务便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1条的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如果甲公司员工利用职务便利,虚构合同或提供虚假证明文件,骗取公司财物,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如果数额较大,则构成合同诈骗罪。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欺骗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冒用他人名义、利用电子数据进行诈骗以及利用职务便利等。因此,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保持高度警惕,严格审查对方提供的信息和资料,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