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关于虚构企业利润合同进行诈骗的法律责任及法律后果。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一法律问题。
定义: 虚构企业利润合同诈骗是指行为人通过虚构或夸大企业利润等虚假信息,诱使对方签订合同并遭受财产损失的行为。
构成要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虚构企业利润合同诈骗行为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根据情节轻重,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因此,受骗方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行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违反该规定的,可以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罚款。
关键证据:
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
虚构企业利润合同诈骗不仅可能构成刑事犯罪,还可能导致民事和行政责任。受害方应及时收集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