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合同诈骗是指行为人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用户希望了解构成个人合同诈骗的具体要件及法律依据。
主观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构成合同诈骗罪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意味着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就已经有不履行合同义务、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意图。例如,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能力而与他人签订合同,或者在签订合同后转移财产以逃避履行合同义务。
客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这包括但不限于伪造文件、提供虚假信息、冒用他人名义等手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6〕12号),这些行为必须足以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此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行为对象:合同诈骗的对象是对方当事人的财物。这里的“财物”不仅指金钱,还包括其他有价值的物品、权利等。根据《刑法》第224条,如果骗取的财物数额较大,则构成犯罪。
数额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第一条,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具体数额标准可能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
后果严重性:除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外,合同诈骗还可能导致对方当事人信用受损、业务中断等间接损失。根据《刑法》第224条,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可以加重处罚。
综上所述,构成个人合同诈骗需满足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的欺诈行为、明确的行为对象、达到法定的数额标准以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了解这些构成要件有助于防范和应对合同诈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