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虚假手续办理的抵押通常不会被法律认定为有效。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导致抵押无效,还可能涉及诈骗等违法行为。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对于使用假手续办理抵押的有效性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合同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如果一方或双方故意使用虚假材料办理抵押,则该抵押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物权变动:依据《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即使通过欺骗手段完成了形式上的登记,一旦发现材料造假,相关登记可被撤销,从而导致抵押权未真正成立。
法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伪造、变造金融票证或者以其他方法骗取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金融活动的行为构成犯罪。利用假证件申请贷款或设立担保同样触犯了此条款。
银行审查义务:金融机构在审核贷款申请时有责任核实客户提供的资料真实性。但即便如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九条指出,“出借人应当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还款能力以及所提供担保财产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必要调查”,这并不免除借款人提供真实信息的责任。
救济途径:当发现存在欺诈行为后,受害者(如银行)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抵押合同无效,并要求返还已支付款项及赔偿损失。同时还可以报警处理,追究对方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利用虚假手续办理的抵押不仅无法实现预期目的,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法律风险。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地参与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