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问题的核心是:在中国法律框架下,对于交通事故逃逸行为,是否无论情节轻重都应坚决起诉,是否存在不起诉的可能性,以及这是否符合公正和法律原则。
法律规定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五)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同时,《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如逃逸行为未构成犯罪,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可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认为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情节判断:是否起诉需考量事故后果、逃逸原因及社会影响等因素。若逃逸者主动投案自首,积极赔偿损失并取得受害人谅解,情节较轻,可能不起诉。
公正原则:不起诉并不违背公正原则,只要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遵循比例原则,对行为人适当量刑或给予其他法律责任。
社会效果:逃逸行为虽应受到谴责,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在某些情况下不起诉有利于教育改造行为人和社会稳定。
最新案例与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13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等严重违法行为,应依法从严惩处,但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仍可依法不起诉。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逃逸并非一律必须起诉,具体是否起诉需要综合考虑案件具体情况,符合法律规定且充分体现了公正、合理、审慎的原则。然而,对于那些情节恶劣、社会影响较大的逃逸行为,法律一定会予以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