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的核心在于,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选择报警而不立即实施救援,是否构成法律责任。简要回答,我国法律规定,在交通事故现场,当事人有义务救助伤者,若仅报警而未采取任何救助措施,可能触犯相关法规,视情况严重程度,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 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此条明确了驾驶人在交通事故中应立即采取的行动,包括停车、保护现场和救助伤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关于“过失致人死亡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的规定,指出在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在交通事故中,如果驾驶人明知道有人受伤却未采取任何救助措施,可能构成过失致人重伤或死亡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 规定,因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使用人与机动车所有人不是同一人时,加害人有过错的,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表明,即使报警,如果未能及时救助,导致损害扩大,可能需要承担额外的民事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 进一步明确,“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虽然报警不同于逃逸,但如果只报警而不履行救助义务,可能被认定为对事故后果的放任,影响责任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涉及到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指出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因此,未能及时救助伤者可能导致赔偿金额的增加。
在中国法律框架下,交通事故发生后,报警虽然是必要的步骤,但救助伤者同样是一项法律义务。仅报警而不采取任何救助措施,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或加重民事赔偿责任。因此,遇到交通事故,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救助伤者,同时报警,以确保法律规定的全面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