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进行定罪的,该条款明确指出了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行为特征及相应的刑罚标准。犯罪行为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欺诈行为,且达到一定数额或其他严重情节时才能构成本罪。
主观方面: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要求证明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就打算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对方财物,而非因为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无法履约。
客观行为:具体表现为在订立或执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方法,使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细化了“使用虚假证明文件”、“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等几种典型情形。
损害后果:需要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通常认为个人诈骗金额超过5000元人民币或者单位诈骗金额超过5万元人民币即符合立案标准之一。
主体资格:本罪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对于单位犯此罪的,除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罚外,还要对单位处以罚金。
管辖与追诉时效:此类案件一般由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不同性质案件的最长追诉期限,其中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不再追诉;但若被害人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则不受此限。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认定需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客观行为表现、造成的实际损害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正确理解和适用这些规则有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