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询问关于合同诈骗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及相关的法律规定。作为资深高级律师,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解析:
犯罪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主观要件:行为人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指出,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担保,仍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应当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客观行为: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行为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形(《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被骗财物价值:根据《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合同诈骗罪中“数额较大”的起点为人民币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为五十万元以上的。
法律责任:对于实施合同诈骗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了严厉的刑事处罚。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犯合同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需具备特定的犯罪主体、主观故意、客观行为特征以及达到一定金额标准。一旦构成,将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对于涉及合同交易的各方而言,应严格遵守诚实信用原则,防范合同诈骗风险,如遇疑似诈骗行为应及时报警,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