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案件中,公安机关进行刑事立案的标准主要涉及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及涉案金额等方面,通常情况下,只有当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较大的,才会予以刑事立案。
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具体分析如下:
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签订或履行合同时,明知自己没有履行能力或者根本无意履行合同,而通过欺诈手段获取对方财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要求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客观方面:实施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因此交付财物。如提供虚假担保、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等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明确规定:“本罪所称‘虚构事实’是指编造虚假情况或者歪曲真实情况;‘隐瞒真相’是指掩盖客观存在的事实。”
侵害客体:侵犯了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合同进行诈骗活动,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犯罪数额: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规定,个人进行合同诈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单位进行合同诈骗,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其他情节:即使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多次实施、导致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等情形之一的,也应当立案侦查。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案件的刑事立案不仅考量涉案金额大小,还需结合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客观行为以及社会危害性综合判断。实践中,建议受害者及时固定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由专业人员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