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的“明知”是指行为人对于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存在欺诈意图或者非法占有的目的有明确的认知。即行为人在主观上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构成合同诈骗,但仍故意为之。
- 合同诈骗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一)行为人具有签订、履行合同的能力;(二)行为人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三)行为人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使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认识而与之签订、履行合同;(四)行为人因此取得对方当事人的财物。
- 明知的认定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仍与对方当事人签订、履行合同,且对方当事人因信赖该合同而交付了财物,可以认定为“明知”。实践中,判断行为人是否“明知”,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行为人是否有履行合同的能力;(2)行为人是否采取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3)对方当事人是否基于信赖签订了合同;(4)行为人是否因此取得了对方当事人的财物。
- 举证责任:在刑事诉讼中,控方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行为人具有“明知”的主观故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的规定,控方应当提供直接证据证明行为人具有犯罪的主观故意,间接证据只能作为辅助证据使用。
-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防范措施:企业或个人在签订合同前应充分调查对方的资信状况和履行能力,避免与不诚信的对方签订合同;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应对合同条款进行仔细审查,确保合同内容真实、合法、有效;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监督对方的履约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违约行为。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中的“明知”是指行为人对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的欺诈意图或者非法占有的目的有明确的认知。判断行为人是否“明知”,主要考虑行为人是否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是否采取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对方当事人是否基于信赖签订了合同以及行为人是否因此取得了对方当事人的财物等因素。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充分调查对方的资信状况和履行能力,确保合同的真实、合法、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