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的判定主要在于行为人是否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要构成合同诈骗罪,需满足以下条件:
主观故意: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里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的意图。
客观行为:采取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市场秩序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9〕13号)第4条明确指出,“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签订合同,从而取得对方财物的行为”,属于合同诈骗。
侵害客体:合同诈骗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既包括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又包括合同当事人的财产利益。根据《刑法》第224条,该罪名保护的对象是市场经济秩序及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犯罪结果:须造成一定损失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发〔2011〕7号)第一条的规定,“个人进行合同诈骗,数额在二千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证据充分:认定合同诈骗还需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实施了上述行为。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综上所述,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关键在于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否采取欺骗手段、是否造成实际损害以及是否有足够证据支持。实践中,需结合具体案情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