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在办理抵押期间是否能够获得资金。具体来说,用户想了解在抵押登记过程中,抵押人能否实际收到贷款或借款。
抵押合同的生效与资金发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400条,设立抵押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抵押合同。抵押合同一般包括被担保债权的种类和数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抵押财产的名称、数量等情况。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但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这意味着,在抵押合同签订后,银行或其他贷款机构通常会先行审查抵押物的情况,一旦审查通过并完成抵押登记,贷款机构将按照合同约定发放贷款。因此,在抵押登记完成后,抵押人可以拿到相应的资金。
抵押登记的程序:《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16条规定,申请不动产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一)登记申请书;(二)申请人、代理人身份证明材料、授权委托书;(三)相关的不动产权属来源证明材料、登记原因证明文件、不动产权属证书;(四)不动产界址、空间界限、面积等材料;(五)与他人利害关系的说明材料;(六)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其他材料。抵押登记是抵押权生效的必要条件,只有完成登记,抵押权才正式设立,银行等贷款机构才会放款。
资金发放的时间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37条,商业银行贷款,应当与借款人订立书面合同。合同应当约定贷款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还款期限、还款方式、违约责任和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实践中,贷款机构会在抵押登记完成后,根据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条件发放贷款。如果抵押登记尚未完成,贷款机构有权拒绝放款,以保障自身权益。
抵押人的权利与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408条规定,抵押人的行为足以使抵押财产价值减少的,抵押权人有权请求抵押人停止其行为;抵押财产价值减少的,抵押权人有权请求恢复抵押财产的价值,或者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应的担保。抵押人不恢复抵押财产的价值,也不提供担保的,抵押权人有权请求债务人提前清偿债务。这表明,抵押人在抵押期间有义务保持抵押物的价值,否则可能影响资金的发放或需提前清偿债务。
风险提示:在办理抵押贷款过程中,抵押人应确保所提供的资料真实有效,避免因虚假信息导致贷款审批失败或产生法律纠纷。同时,抵押人应关注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抵押物价值大幅下降,以免影响贷款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抵押人在完成抵押登记后,通常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条件获得贷款。但在整个过程中,抵押人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抵押物的价值稳定,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