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出的问题是:在进行手机抵押的过程中,如果未签订正式合同,那么用户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合同成立与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条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若双方达成一致并实际履行了手机抵押的行为,即使未签订书面合同,该抵押关系依然可能被视为成立。但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建议尽快补签合同。
证据收集:尽管缺乏书面合同,用户仍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证明抵押事实的存在,例如转账记录、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一十四条,“国家机关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社会管理职能的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作的文书,除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外,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权利主张途径:若发生争议,用户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要求对方履行相应义务或赔偿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风险防范:为了避免未来出现类似情况,建议在任何交易中都应签订正式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此外,还应该保留所有相关文件和沟通记录,以便于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解决过程中的证据支持。
法律救济途径:如果遭遇欺诈或其他不正当行为,用户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刑事立案调查;同时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寻求损害赔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综上所述,在没有签订正式合同的情况下,用户应积极收集相关证据,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未来在进行类似交易时,务必重视合同签订的重要性,以避免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