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可能在询问,如果涉及交通事故逃逸,是否总是会面临刑事起诉,或者是否存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能会决定不起诉逃逸者。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看,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明确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这意味着逃逸者可能会面临刑事责任。
案件严重性:如果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逃逸者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指控。然而,如果事故无人员伤亡且损害不严重,检方可能选择不起诉,但这取决于具体案情。
证据和调查:如果无法确定逃逸者或者证据不足,检方也可能不会起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若认为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的犯罪行为,可以选择不起诉。
公共利益:根据《检察官职业道德规定》第十八条,检察官在决定起诉与否时,需要考虑公共利益。如果逃逸行为未对公众安全构成明显威胁,检方可能判断不起诉更为合理。
量刑指导原则:参照《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于轻微犯罪,尤其是初犯,检方可能会考虑不起诉,或者建议法院从轻处罚。
综上,交通事故逃逸是否会被起诉,主要取决于事故的具体情况、造成的损害程度以及可获取的证据。在中国,法律并未设定特定情况下的“一律起诉”规则,每个案件都会依据其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起诉。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交通事故逃逸一定会被起诉,但大部分情况下,逃逸者都将面临法律的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