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民事民法 > 交通事故 > 问答详情

交通事故逃逸不构成?

用户:137****9953 凤庆县 2024-11-02 07:54 交通事故 浏览量:1005
精选律师最佳回答:
蔡传文
蔡传文*律师/18856954895(微信同号) 专职律师 立即咨询
安徽年代律师事务所
擅长领域: 交通事故、房产纠纷、刑事自诉、法律顾问、人身损害

用户提出的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的行为不构成逃逸?以下是资深高级律师从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行为人的主观意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如果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后离开现场是为了寻求医疗救助或报警,而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这种行为可能不构成逃逸。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明确规定,行为人因抢救伤员而离开现场的行为不认定为逃逸。

2. 行为人的客观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在离开现场前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如拨打急救电话、留下联系方式等,这些客观行为可以作为不构成逃逸的证据。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行为人在事故现场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救助措施,且有证据证明其离开现场是为了寻求帮助,可以不认定为逃逸。

3. 事故现场的情况

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也是判断是否构成逃逸的重要因素。如果事故现场没有其他目击者,且行为人离开现场是为了寻找警察或医院,这种行为可能不构成逃逸。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八条规定,交通事故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因此,如果行为人离开现场并未破坏现场,且有合理理由,可以不认定为逃逸。

4. 行为人的后续行为

行为人在离开现场后的后续行为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行为人在离开现场后立即向警方报案,并积极配合调查,这种行为可以视为不构成逃逸。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行为人在事故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 法律适用和司法实践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虑上述各方面的因素来判断是否构成逃逸。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对于因抢救伤员而离开现场的行为,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不能一概而论。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

总结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的行为是否构成逃逸,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客观行为、事故现场情况、后续行为以及法律适用和司法实践。只有在行为人有明确的逃避法律责任的主观意图,并且实施了相应的客观行为时,才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相关问答
解答律师
蔡传文 专职律师
安徽年代律师事务所
交通事故、房产纠纷、刑事自诉、法律顾问、人身损害
服务地区:合肥市
同城律师推荐
  • 董倩 专职律师
    深圳岂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知识产权、银行保函、履约保函
    服务地区:宜昌市
  • 服务地区:
  • 秦健峰惠州 专职律师
    广东祥祺律师事务所
    抵押担保、经济仲裁、公司犯罪、公司法、债权债务、自然资源
    服务地区:惠州市
  • 李慧敏 专职律师
    权至尊知识产权
    绿色产品认证、银行保函、私人律师
    服务地区:汕头市
  • 拓娜娜 专职律师
    陕西益图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公司上市、房产纠纷、离婚律师
    服务地区: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