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双方当事人是否都有权利报警;以及从法律角度,这一行为的具体规定和相关权益。
从法律角度分析:
报警权的平等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交通事故,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这意味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无论是事故的直接参与者还是旁观者,都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告。
报警程序与要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46号)第二章对报警程序做了明确规定。其中第四条指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这说明,事故发生后,双方当事人不仅有权报警,而且应当及时报警,尤其是当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时。
证据保全:为了确保事故调查的顺利进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还强调了证据保全的重要性。第五条提到,“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扣留事故车辆及机动车行驶证,并开具行政强制措施凭证。”这表明,双方当事人在报警的同时,还应积极配合警方的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证据材料。
法律责任:对于未按照规定报警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也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这提醒双方当事人,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得逃避法律责任。
事故处理流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详细规定了事故处理的整个流程,包括现场勘查、调查取证、责任认定等环节。这些规定为事故双方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有助于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均有权利并应当及时报警,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也是义务。同时,双方还需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确保事故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