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法典》中,法定受益人的概念主要来源于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
首先,物权法规定,设立遗嘱应当将个人财产指定给法定继承人或者国家机关。其中,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国家机关包括政府部门、人民法院等。因此,根据物权法的规定,遗产中的部分或者全部财产权利属于法定继承人。
其次,侵权责任法也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损害的,应当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其中,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不包括遗弃、虐待被扶养人以及侵害死者近亲属的合法权益。这表明,即使遗产中的部分财产权利属于法定继承人,如果没有其他合法的理由,他们也不能随意占有这些财产权利。
第三,如果法定继承人在遗产分配时有争议,可能需要通过诉讼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法院会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哪些财产应该归谁所有。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遗产分割”。
第四,如果遗产中的一部分财产权利是作为保险的保障金而存在,那么这部分财产权利就变成了保险公司的保险标的。此时,保险公司有权享有保险金,并可以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向受益人支付保险金。
最后,如果遗产中的一部分财产权利是作为赠与而存在,那么这部分财产权利就变成了赠与人的权利。赠与人有权将自己的权利转移到受益人,但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这就意味着,受益人有权继续享用赠与人留下的财产。
总的来说,《民法典》对于法定受益人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旨在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不受侵犯,同时又考虑到遗产传承的问题。
总结:总的来说,《民法典》对于法定受益人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旨在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不受侵犯,同时又考虑到遗产传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