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偷矿采矿”的法律性质及相应法律责任,具体关注点包括:(1)行为定性;(2)刑法规制;(3)行政责任;(4)民事赔偿;(5)相关法律法规依据。
行为定性:偷矿采矿行为本质上是对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的侵犯,同时也可能涉及对他人采矿权的侵犯,构成违法行为。根据《矿产资源法》第三条,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开采。
刑法规制: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采矿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若偷矿行为涉及盗窃、破坏性采矿等其他犯罪行为,还可能触犯盗窃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
行政责任:根据《矿产资源法》第四十条,对未经批准擅自采矿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赔偿:偷矿采矿行为不仅需承担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还可能引发民事赔偿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偷矿者对矿权人或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应予赔偿,包括但不限于矿产资源损失、环境修复费用、合理维权支出等。
相关法律法规依据:
总结:偷矿采矿行为在法律上被视为严重违法行为,不仅违反《矿产资源法》,构成非法采矿罪,受到刑事处罚,还须承担行政责任,接受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并可能因侵犯他人权益或造成国家财产损失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我国《矿产资源法》《刑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对此类行为进行了全面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