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承人的设定
1. 依《婚姻法》的规定,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和兄弟姐妹。其中,子女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是第二顺序继承人。
2. 在指定继承人时,《婚姻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继承人的比例。但一般来说,家庭中有两个以上成年且健康的家庭成员时,应当协商确定每个人的责任与权利,并在遗嘱中明确指定他们。
3. 如果没有指定继承人,则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共同财产以及因共同生活而产生的债务,应视为夫妻共同财产或共同债务,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
二、指定继承人的方式
1. 在有遗产的情况下,继承人可以通过遗嘱的方式指定。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通过调解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继承问题。
2. 遗嘱是指立遗嘱人在生前对个人财产的分配方式所做的书面约定。遗嘱的效力通常高于其他形式的法律文件。
三、指定继承人的法律依据
1.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离婚后一方死亡时,未得到抚养权的一方有权将子女抚养权转移到另一方。因此,子女是可以成为继承人的。
2. 根据《继承法》的规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为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和兄弟姐妹。因此,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可以成为继承人。
3.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对于特定类型的财产,如存款、债券等,可以参照遗产处理。这些财产的性质,可以影响其能否成为继承人。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继承人的设定需要遵循公平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照顾原则。指定继承人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遗嘱;二是通过调解或者诉讼。具体的选择应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决定。需要注意的是,继承人的身份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发生变化,除非经过法律程序的变更。
总结: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继承人的设定需要遵循公平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照顾原则。指定继承人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遗嘱;二是通过调解或者诉讼。具体的选择应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决定。需要注意的是,继承人的身份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发生变化,除非经过法律程序的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