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问题核心是:如何识别和应对假的购房合同诈骗,以及在遭遇此类诈骗时,根据中国法律应如何维权并追究欺诈者的法律责任。
购房合同诈骗常见的手段包括伪造合同文书、虚构房源信息、假冒卖方或中介身份等。购房者应注意检查合同的正式性,包括卖方的合法身份证明、房产证的真实性,以及通过官方渠道验证房产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房地产转让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因此,确保合同的正规性和法律效力是基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受害者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启动刑事程序追究诈骗者的刑事责任。
除刑事追责外,受害者还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九十三条关于合同欺诈的规定,要求欺诈方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如果因欺诈行为遭受经济损失,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在法律诉讼中,受害者需承担初步举证责任,证明合同存在欺诈行为。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虚假合同文本、往来沟通记录、转账凭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为预防购房合同诈骗,建议购房者选择正规的房产中介机构,验证其资质;利用政府提供的房产信息查询平台核实房产情况;在支付款项时,采用银行监管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避免直接转账给个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者提供了法律保障,遭遇欺诈时,消费者有权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寻求帮助。
识别并防范购房合同诈骗,关键在于增强法律意识,仔细核查合同及房产信息的真实性。一旦遭遇诈骗,应及时报警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不仅追求刑事责任的追究,也不应忽视民事赔偿的诉求,充分利用《刑法》、《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为自己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