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的核心在于:对盗用公章签订合同构成诈骗的行为,从资深高级律师视角出发,希望了解其法律定性、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相关证据收集及举证要求、预防与救济措施五个方面的详细解读,并要求提供最新的完整中国法律依据原文,全文不少于500字。
一、法律定性
盗用公章签订合同的行为在刑法中通常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该罪名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或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二、构成要件
- 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
- 客观上实施了盗用公章签订合同的行为,即未经合法授权,擅自使用他人公章订立合同。
- 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此错误认识而签订合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
- 造成了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损失,且数额达到法定标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三、法律责任
-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犯合同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民事责任:受害人有权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请求法院确认合同无效,返还财产,赔偿损失。
四、证据收集与举证要求
受害人应收集并举证证明以下几点:
- 盗用公章的事实,如提供鉴定报告、报案记录等;
- 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具体内容及方式;
- 受害人因被骗而签订合同及遭受财产损失的情况,如合同文本、转账记录、财产价值评估等;
- 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据,如资金流向、挥霍行为等。
五、预防与救济措施
- 预防:企业应妥善保管公章,严格公章使用审批流程,定期对公章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在签订合同时,对交易对方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核实对方身份及授权情况(参照《公司法》第五十条)。
- 救济:一旦发现公章被盗用,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申请对公章作废并重新刻制;同时,尽快寻求专业法律援助,启动民事诉讼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挽回经济损失(参照《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第一百零一条)。
总结:盗用公章签订合同构成合同诈骗罪,需满足非法占有目的、虚构事实、造成损失等要件,将面临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受害者应积极收集证据,依法主张权利,企业则需强化公章管理与交易风险防控,及时应对并寻求法律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