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核心:遭遇平台合同诈骗,希望了解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追责,寻求赔偿。期望得到资深高级律师从案件定性、证据收集、责任主体确定、诉讼流程、赔偿范围及标准等五个方面的专业解析,并参考最新中国法律法规。
一、案件定性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规定,用户所称的“平台合同诈骗”若涉及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诱骗对方签订或履行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则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需查明平台是否存在主观欺诈故意,客观上是否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行为,以及用户因此遭受的实际财产损失。
二、证据收集
用户应积极收集并妥善保存与平台交易相关的所有证据,包括但不限于:
平台注册信息、合同文本、交易记录、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电子数据,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此类电子数据可作为证据使用。
若有证人,可收集证人证言,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进行。
若涉及广告宣传,留存相关广告截图、视频等,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虚假广告构成欺诈的,平台应承担责任。
三、责任主体确定
首先,直接与用户签订合同的平台方为首要责任主体。若平台为法人,根据《公司法》第三条,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若平台存在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依据《公司法》第二十条,股东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此外,如平台运营商、代理商、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在诈骗过程中存在过错,亦可能成为共同责任主体。
四、诉讼流程
提起诉讼:用户(原告)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及相关证据材料(《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
立案受理:法院审查后决定是否立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立案后,法院将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
庭审阶段:原、被告双方进行举证、质证,法庭调查、辩论(《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八条至第一百四十二条)。
判决与执行: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如一方不服,可在规定期限内上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判决生效后,胜诉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
五、赔偿范围及标准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综上所述,用户在遭遇平台合同诈骗时,应准确定性案件性质,全面收集证据,明确责任主体,遵循法定诉讼程序,主张合理的赔偿范围及标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