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提及的“假释”、“合同诈骗”与“谅解”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在因合同诈骗被定罪后,如果获得了受害方的谅解,是否可以申请假释以及这将如何影响量刑与假释的可能性。获得受害者谅解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处罚并增加假释机会。
- 合同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谅解书作用: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法发〔2021〕21号),对于取得被害人或其家属谅解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礼道歉以及真诚悔罪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其中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应从严掌握。
- 假释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81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但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 减刑与假释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8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有重大立功表现或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并取得谅解的,可以依法予以减刑。减刑后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申请假释。
- 程序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79条,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理。但需注意的是,即便获得谅解,也不必然导致假释,仍需满足法定条件并通过司法机关审查批准。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属于经济类犯罪,若能积极赔偿并取得受害人谅解,在量刑时可适当减轻处罚,并为后续申请假释创造有利条件。然而,最终能否获得假释还需结合具体案情及服刑表现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