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询问关于餐饮转让合同中的诈骗问题,希望了解在签订及履行餐饮店转让合同时,如何识别、防范并应对可能存在的诈骗行为,以及遭遇此类诈骗后应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救济。
一、从合同主体审查角度:首先,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条,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在签订餐饮转让合同时,务必核查对方身份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如营业执照、产权证明等,防止“空壳”或无权处分的主体实施诈骗。
二、从合同内容审查角度: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对于涉及店铺租赁权、经营权、设备设施所有权等关键权益转让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且真实,否则可能存在诈骗风险。
三、从履行环节防范角度:在支付转让款项时,《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要求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建议采取分期付款、设定保证金等方式降低风险,确保对方履行主要转让义务后再行支付大部分款项。
四、从法律责任追究角度:若发生诈骗情形,可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规定,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对方刑事责任;同时依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有权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赔偿经济损失。
五、从证据保存角度:在交易全程中,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合同文本、转账记录、沟通记录等,以便在发生争议时能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
总结来说,预防餐饮转让合同诈骗,关键在于事前详尽调查、审慎签约、合理履行,事中做好证据留存,事后积极运用法律武器,一旦发现被骗迹象,应及时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