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询问的是关于合同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困难的相关法律问题,希望了解如何确定是否构成合同诈骗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
首先,从主观故意角度看,合同诈骗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这需要通过证据来证明其欺诈的动机(《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其次,客观行为上,行为人需使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签订合同,导致对方基于错误认识而陷入处分财产的状态(同上法条)。
第三,合同诈骗涉及金额较大,通常需达到法定的刑事追诉标准,如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第四,合同的履行情况也是重要考量因素,若合同部分或全部未履行,且行为人无法提供合理解释,可能被认定为诈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
最后,是否存在合理的商业风险与预期收益也是判断的关键,纯粹的商业失败不构成诈骗(参考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编《刑事审判参考》)。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具体行为、涉案金额及合同履行情况等因素,法律规定严谨,但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法官根据案情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