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合同诈骗罪的定罪关键要素,期待资深高级律师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详细解析,并援引最新、完整的中国法律规定,全文篇幅不少于500字。
一、欺诈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核心在于“欺诈”,即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对方在错误认识下签订或履行合同。《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具体包括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等欺诈手段。
二、非法占有目的 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的动机必须是出于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年)指出,认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应结合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能力、未履行合同的原因、事后态度等综合判断。《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表明,单纯的合同纠纷或违约行为,若无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意图,不构成此罪。
三、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的诈骗行为 合同诈骗罪发生在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中,这是其与一般诈骗罪的重要区别。《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所列举的五种情形,如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却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等,均发生在合同的缔结与执行阶段。
四、被骗方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此处分财产 被骗方因行为人的欺诈行为而对事实产生错误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财产处分决定,如支付货款、交付货物等。《刑法》中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即指此种情况。被骗方的错误认识与财产处分行为之间需存在因果关系。
五、达到法定的犯罪数额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较大”起点为5000元至2万元,具体数额标准由各省级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确定。只有当诈骗金额达到法定标准时,才可能构成犯罪。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定罪需满足欺诈行为、非法占有目的、发生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被骗方陷入错误并据此处分财产以及达到法定犯罪数额标准这五个关键要素。司法实践中,对于每一要素的认定都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结合具体案情,进行细致、全面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