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合同诈骗的定义及构成要件,期望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从五个具体方面深入剖析合同诈骗的法律问题,并要求提供最新的、完整的中国法律依据原文,全文不少于500字。
一、定义概述
合同诈骗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故意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这是《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对合同诈骗罪所作的规定,明确了其犯罪性质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合同形式进行诈骗。
二、构成要件
主体要件:根据《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主观要件: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意图使对方当事人遭受财产损失,自己或第三人非法获取财物。这一要件需结合行为人的客观行为、事后处置财物情况等综合判断(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客观要件:行为人须实施了以下行为之一:
a. 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b.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c.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d.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e. 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包括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也包括公私财物所有权。合同诈骗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交易安全。
数额与情节要件:根据《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单位犯合同诈骗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财物,严重侵害了合同秩序和财产权益的犯罪行为。司法实践中,对合同诈骗罪的认定需严格遵循上述构成要件,结合具体案情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