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并不限于单位实施,个人同样可以成为合同诈骗的主体。根据中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即单位),只要符合法定条件,都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对合同诈骗行为进行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犯罪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该条文并未限制犯罪主体必须为单位或个人,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均可能构成本罪。
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意味着行为人在实施欺诈行为时,其真实意图是为了永久性地剥夺他人的财产所有权而非暂时借用或其他正当理由。
客观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手段诱使对方签订对自己不利而对己有利的合同;或者在合同执行阶段采取欺骗方法逃避履行义务等方式获取不当利益。
损害后果:需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才能构成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经济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释〔2008〕15号),对于合同诈骗案中“数额较大”的起点一般掌握在五万元以上。
证据收集与审查:针对此类案件,侦查机关应当全面搜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存在非法占有目的以及实施了相关欺诈行为的所有直接和间接证据材料,并经过严格审查确认后方可定案。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明确规定了合同诈骗罪及其处罚原则,既适用于自然人也适用于法人。无论个人还是单位,只要符合上述要件,都可能因合同诈骗行为受到刑事追究。这表明我国法律对于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公民及企业合法权益给予了高度重视。